金圣李金镛

李金镛.jpg


李金镛,字秋亭,江苏常州无锡人,1835年即道光十五年生1887年,调往黑龙江筹建漠河金开办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吉拉林到黑龙江上游漠河40余座金矿1890年即光绪十六年病故于漠河金局任上,卒年56岁。

李金镛是漠河金局最初创办者与经营者,为开办金矿殚精竭虑、克服艰难险阻,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额尔古纳河右岸采金人称他为“金圣”在我国近代工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漠河金局是非常成功的一个著名近代企业。

李金镛是商人出身,后通过“捐纳”成为“监生”。1860年,即咸丰十年,在福建十次捐输案内经清政府吏部奏准而给予同知衔,先后在苏州、江阴、无锡、金清和浙江的平湖、乍浦、海盐七处任事。1864年,即同治三年,经李鸿章保奏,李金镛著赏戴花,又加捐同知。1865年,即同治四年,先后在宜兴、荆溪、澡阳、嘉兴、常州五处任事。1870年,即同治九年,督办西征粮台,后又被委坐提两淮。1872年,即同治十一年,销差回籍。直到1876年,即光绪二年,等候分发省补用。1879年,即光绪五年,于江苏晋阪新捐局加捐升知府。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很赏识他的才华,向上奏请,留他在吉林府任事,并让他担任了第一任知府1883年,李金镛代理长春厅通判

1887年,由李鸿章推荐,李金镛从吉林被调往黑龙江筹建漠河金局,52岁的李金镛远赴荒僻寒苦的额尔古纳河畔创办金矿,开发边疆。

18874月,即光绪十三年,李金镛来到黑龙江将军恭镗面商兴办矿务事宜。之后,让他利用勘矿之便,先到精奇里河南岸,查勘精奇里河四十八旗屯地界。李金镛“力持正义,动合机宜,与俄官当面据约抗论。遂挖壕定界,把由补丁屯至老瓜林一百七十余里我国领悉数收回。接着李金镛便开始探索黄金之路。

当年5月由墨尔根即今嫩江出发入山。从墨尔根至漠河老沟矿址有1500多里,之前并无道路,且山高林密、乱石陡坡、荆棘丛生。李金镛轻骑简从,裹粮宿露,一路备尝艰苦,历经一个多月时间才到达目的地。李金镛亲自调查各方面情况,经过五个月左右时间的详细勘察,对地情、民情及金矿分布的情况作了比较全面了解之后,于9月间携带金砂样品回到黑龙江将军府。在向将军恭镗禀报了勘察情况,称“查金脉自额尔古河西山起,经奇乾、阿勒罕直至阿木尔河下游,计长五百里,夙称金穴”。并详拟了开创金局章程十六条,便立即前往河北保定向李鸿章作了禀报,呈验样金。经李鸿章批堆后,李金镛随即去上海、天津、烟台、平度等地,招股集资,延聘矿师,参研办矿经验,购办厂用器物。


旧式采金方法烧嘎拉.jpg旧式采金“烧嘎拉(石块)”木垛


18887月,即光绪十四年,他由沪返回东北,先在吉林派县承陈世敬为金局驻吉分局委员,办理金矿工人过冬所需衣物,购置皮衣皮裤、毡鞋毡帽。10月,清政府调兵500和部分发配人员,由李金镛带到黑龙江,黑龙江将军恭镗又派鄂伦春佐领台吉善带鄂伦春马兵20名为前引,去往老沟。

创办漠河金局遇到困难是难以想像的,资本难集、人员难招、交通堵塞、设备不具、房屋未建、所需衣食亦难筹办。尤其金矿毗连俄国,常常遇到沙俄刁难、干扰、破坏。金局处边远荒僻之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而瘴病毒恶,寒湿袭人,使人经常染生疾病。从188810月到1890年秋的二年时间内,李金镛为创办漠河金局“不避艰险”,“殚尽心力”。

李金镛在招集管理人员、集股筹资、齐全设备、开辟交通、加强资金周转、维护金矿安全、解决矿工生活所需以及对外交涉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于遥远艰苦的地方创办一个新式生产企业,能有“实心任事”的管理人员是颇为不易的。李金镛早在拟定《黑龙江金厂公司章程》时,在“用人宜慎选”条中,就强调指出:开办一事,尤在襄助得人,巨细诸务,非群策群力不可;漠河地方艰险劳苦胜于内地十倍,内地有用之材,一般不肯前来。所以,从他承办矿务起就注意选用襄助办矿人员,曾多次察报、推荐他所了解的“明练耐劳”、“于矿务边情实心讲求,遇事不辞艰辛”的人员到金矿任事。如,广西宜山县知县志爕(xiè )、直隶州同知用吉林委员通判姚澂崧、湖北另补知府刘域林、会办珲春矿务委员江苏试用县承禄篙、驻吉委员候选知县陈世敬、湖北候补付将郭长云等,都是经李金镛察报推荐,奏调前来与他共开金矿。这些人在“富国求强”的洋务运动思潮下,受李金镛的影响,都为经办漠河金局“奋勉出力,阁顾身命”。姚澂崧、刘域林等都因积受寒湿而病死在矿局;禄篙在黑龙江巴彦苏地方办理金局购粮采运等事,“认真无误,劳足不微”;陈世敬在吉局经办金矿工人所需衣物以及钱财,也是认真负责;金矿提调袁大化更是“耐苦耐劳、结实可靠、胆识俱优”。

李金镛认为,在遥远的山区创办金矿,“开通运道为急务”“陆路宜开通”。所以在他制定金厂章程时,就提出开辟一条由省城齐齐哈尔直达漠河老沟的陆路。这条陆路“一千四五百里长,比从齐齐哈尔到瑷珲陆路八百五十里,再由瑷珲至漠河水路一千五百里,水陆兼程二千三百五十里,可近八九百里”。他认为如能建成此路,不仅对解决矿务运输益处很大,而且使“边庭日益强固,亦足销强敌觊觎之心。即不开矿,亦是边防要图”。他还提出开通此路的具体办法,可调清兵千余人分段施工,限定时日完成,由金局酌给津贴,可免雇夫役、节省经费。后虽经恭镗将军批准,已有成议,但遭到督办东三省练兵大臣定安的拒绝。为解决消息通达,禀商事宜速便,李金镛曾欲于瑷珲以北沿黑龙江西岸接架电线。此事后已咨调电报学生在沪购置有关机器,正在筹备之际李金镛病故。

在生产方式上,除散帮以手工作业外,其他均用机器进行生产。李金镛十分重视使用机器生产,在制定金厂章程时对选购机器一项,就非常重视并有周详地考虑。他认为“产金之处,地气严寒,夏秋之间,积雪始化,掘地四五尺,坚冰如铁,金生于沙,沙凝于冰,需先融冰而后得沙,淘沙而后见金,工作非易。若全赖民夫,则费力多而见功难,佐以机器,则吸水淘金,事半功倍……且人夫少用,则工价可省。至于金矿所需简单器,多由矿区附近的木厂、铁厂制造,备用及时,所需的花费又很少,可以算是公司的附属工厂。

李金镛创办漠河金局,在管理方式上基本上是采取股份公司的做法。公司的管理经营,由总办、副总办全面负责,各项具体工作分别由监卫、稽查、办粮、押运、文案、收支等承担。

李金镛对于延聘矿师有严格的选择和要求。鉴于其他矿局所用西人矿师多是“庸劣之辈,贪求居处饮食,性喜侈糜,身价日高”。李金墉提出“此次延定矿师,必须访求确系可靠之人,合同内亦宜详细声明,免致虚糜款项”。“本公司事真核实,兼之僻在荒漠,须耐艰苦,宜择用西国矿师之肯耐劳耐烦者……”。

金矿的黄金,需运瑷珲、天津、上海出售,由于交通不便,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周转一次,金局现银较少,流动资金周转困难。李金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公司名义自制银票钱,在漠河金局作为纸币进行流通。所制银票钱,有百文和千文两种,当时共发行了合现银六百两的银票钱。这种银票钱,可发给矿工作为工价的抵金,可在金矿作为货币使用,也可到瑷珲转运局兑成现银。如要汇款,也很方便,凡有分局的地方,均可划兑。由此可见金局信誉之好。

对于金矿工人,李金镛一方面勤加约束,同时也注意解决生活、劳动条件。在他督办下修盖工人宿舍,购运粮油和衣物以及日常生活杂货;当时金矿工人患白内瘴、腿肿、牙龈烂等疾病较多,金局还建立了药房病院;使金矿工人在生活上有了一定的保障条件。为促使工人尽心尽力生产,李金镛提出按工人勤惰,给予不同报酬,并规定工人在金矿工作一定年限后可回乡探亲。由于金局的声势和影响巨大,金矿除从俄境招回流民外,又有不少人从山东、河北、内蒙、东北各地闻讯纷纷前来。

矿地处边疆,三面距俄,为维护金矿安全不受侵扰和督察工人。经李金镛请示,清政府允许他募兵一营,并亲自统领。当时李金镛对此营之兵勤加训练。当时,金局各矿经常受沙俄威胁,交涉事件不断发生。对此李金镛从到任漠河金局就公开向俄方宣布:自漠河金局成立,就不许俄人在华办矿,不许俄人过江采金。在日后与俄交涉中“筹画洵属维艰,乃公则措置周详……声丕著,实是震摄乎遐方”。由于李金镛“血性忠勇,不避艰险”,在与俄交涉中果敢坚定,豪爽威严,致使俄人生畏,称他为“一只虎”,汉语“李知府”的偕音。


微信图片_20220624153954.jpg

漠河李金镛塑像


1890年9月14日,即光绪十六年,李金镛因苦寒侵蚀和积劳成疾,患病咯血,死于漠河金局,年仅56岁。临终之际他的家人和僚友们守在身边,李金镛挣扎着坐起,说:大丈夫视死如归,有什么遗憾的。我所抱憾的是金矿刚见成效,苍天不给我年华,使我不能见到三年后的盛况。望诸君好自为之!说完,吐血数升气绝。临咽最后一口气,也没论及半句自己的私事。僚友们无不伤感流泪。把头、矿工等闻讯也都赶来哭祭,皆泣不成声。德在人心,功在边陲。

李金镛同时代人为他所送的挽联上所说的:启国家开矿之任,安边兴利,默运精心,功业迈古今,他当之无愧。

由于李金镛所创办的漠河金矿达到了清政府的办矿宗旨--兴利实边,因此李鸿章请旨加封李金镛。清廷颁旨,让李金镛的事迹在国史馆立传,荫袭一子(入监读书),并准予在漠河及原籍无锡建立祠堂以示恩宠。

直到现在,采金人在摁碃前即挖矿井都首先要顶拜李金镛的亡灵。用一根木棍系一块红布,当成李金镛的偶像,以表示对他的敬。

李金镛任大清官史30年,最值得称赞的是在我国金矿业的开发史上,首先用近代企业管理方式开办金矿,引领我国金矿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创造了中国北部边疆采金业的辉煌,成为后世采金人的楷模。


微信图片_20220624154000.jpg漠河胭脂沟李金镛祠堂


李金镛身处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有识之士,深受百姓爱戴,死后在无锡、漠河、长春都建有纪念他的祠堂。为表彰他的功绩,清政府追授其官升二品衔,追认为内阁学士,经李鸿章奏请准予赐恤惠及后人。


ABUIABACGAAgrbyviAYonPXz_AcwgAo4sAM.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