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冬,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初四,李金镛率领僚佐、勇役、矿丁千人再次抵达漠河,开办金矿局,李金镛任金矿局总办。
漠河金厂自创立之初,就是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通过股份公司的形式,按照近代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它以招商集股的方式筹集资金;在生产中使用机器、聘请外国矿师;设局统筹矿务,聘用管理人员,择优录用,从优褒奖;雇佣工人,给付工资;预计盈亏,余利分配。也正因如此,漠河金矿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成为一个有相当规模、黄金产量达几万两的近代金矿企业。
自1888至1890年两年间,漠河金矿局设漠河金厂、奇乾河金厂、洛古河金厂和奇乾河西北沟金厂。1890年后又增设了瑷珲达音河金厂、洼希利沟金厂和观音山金厂等。设有漠河、二道盘、一间房、乾墨中站、漠口、黑河6个盘查局。
建起了上海、天津、烟台、营口、吉林、奉天、望奎、松花江口、瑷珲9个分局。采金地域上至洼希利沟,下至观音山,沿江4000里,人员达数万之众。
在薪金待遇上,认为“漠河一带千余里无人烟,艰险劳苦胜于内地十倍,且开办金厂,既藉以防边,又可抽助军饷,二者均关军国大事,非破格奖励,实不足昭激劝也”,主张从优抚恤。
在“将运粮、购器、建屋、设局、招兵勇、募矿丁,一切应行之事逐加办理”后,1889年1月14日,即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漠河金矿祭山开工。李金镛拟定了《开办漠河金厂章程十条》,成为矿务管理的规章制度。
又从上海、杭州等地招募了一大批妓女,满足金矿工人性需求。当时胭脂沟共有妓院百余家,俨然成为清朝末年我国规模最大的“红灯区”,其中日本妓院27家,俄国妓院24家,中国妓院66家,且随金点绵延百里,青楼随处可见。
李金镛在主持开矿的同时,还带领矿工试种蔬菜、土豆、麦类,取得了可喜的收获。金矿局上下员司勇佚矿工,历尽千辛万苦,和大自然作不屈不挠的斗争,也克服了沙俄金匪的干扰破坏,把矿区扩展到奇乾河、瑷珲西山小东沟、达义河、乌玛河、观音山、都鲁河等处,沿江上下,金矿相继开办。“年产金量从1889年的18961两增加到1895年的50742两,而企业结余也在不断增长,最高时达到677575两,股票也从初创时的293股涨到1894年的1022股”其产金量和结余的增多以及商股的大幅度增加就是明证。1892年,李鸿章说:“开办三年来,先后出金沙62000余两,除陆续分给股商官利外,所有勇夫饷械、粮运及各局经费,均由该厂筹给,不费公家之款。并提存余利,解充黑龙江军饷,以申报效。实属办理得法,成效昭彰”减轻了清廷的军费负担,达到了其“杜防边患,息外邦觊觎之心,弥内地奸民之隐”的意图。
后经朝廷批准,漠河金矿局改称“漠河金矿总局”,管辖黑龙江沿岸所有金厂。1889年,漠河金矿总局产金1.9万余两。
到1892年,即光绪十八年,“上至奇乾河,下至瑷珲,沿江两千余里,员弁丁夫,来往不绝。所募护矿营勇,训练精壮,沿边卡伦,声势联络,与黑龙江北岸俄城隐然对抗。外以折强邻窥伺之渐,内以立百年富庶之基,其有益于国计民生,殊非浅鲜”兴利实边,初见成效。
漠河金矿局是当时筹边政策的产物,在“借矿实边”思想指导下,一方面招回流民开矿,增加收入,以杜绝外人窥伺,另一方面又用金矿收入,募练护矿营,与防营、卡伦一起保护北疆边防。
虽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开办金矿有它自身的种种问题难以解决,而且俄人依然“伺隙抵瑕,意殊叵测”。但额尔古纳北部原始林区的开发,毕竟由此开始了,并且日益呈现新的面貌。
一时间繁荣起来的北疆,也吸引了商人的目光,纷纷来此经商。宋小濂在《北徼纪游》中感叹,“时不过二年,骤能如此其盛,若沿边一带,矿务渐次开拓,商务即可渐次腾茂,星罗棋布。边境虽虚,何尝不可借开矿招商而实之哉。”
1890年9月17日,即光绪十六年八月初四日,李金镛在任上病故,终年五十六岁。清廷对李金镛“照军营立功后积劳病故例从优议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