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玉
清末和民国时期,由于开发和守护黄金资源形成的现额尔古纳地域形态,有着沿边境线狭长分布的地理特点。这里偏远、高寒,曾是交通最为闭塞的地区。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与天搏、与地斗,共御外敌、坚守家园。
一、拥有中俄最长边境线的县级城市
额尔古纳市总面积2.84万平方公里,沿额尔古纳河狭长分布,南北长600余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中俄边境线长达673.11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中俄边境线的64%。
二、由森林草原河流合围而成的原生态城市
额尔古纳市地处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的过渡带,有700多万亩呼伦贝尔最好的草场,坐拥大兴安岭3000万亩最完好的原始森林,由1800多条河流汇成的额尔古纳河水系孕育了亚洲最大的湿地。
绚丽草原
壮美森林
生机盎然的湿地
三、悠久的历史
汉朝时期,现额尔古纳市辖区为鲜卑人驻地;隋唐时期为大室韦、蒙兀室韦部落驻地;金代为扎答兰部和翁吉剌部驻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为其大弟拙赤·哈撒尔封地;1908年,清政府设吉拉林设治局管辖;1920年,民国政府设室韦县,1921年增设奇乾县。
大室韦、蒙兀室韦部分布图,今奇乾为蒙兀室韦驻地。
弘吉剌部故地
哈撒尔古城遗址
四、多彩人文
额尔古纳是鲜卑游牧文明的起源地,蒙古族发祥地,驯鹿鄂温克人的家园,是驰名中外的“三河马”、“三河牛”产地,百年来这里又孕育了一支特殊的人类族群“华俄后裔”。
拉布大林鲜卑古墓群。鲜卑人在这里完成了林中百姓向草原游牧民族的转变,由此开启了北方游牧文明。
奇乾一带的原始森林是驯鹿鄂温克人的故乡,至今仍是其牧场。
五、多民族和谐共存
额尔古纳共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生产力低下、边境环境复杂,全市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地方党委、政府周围,共同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敏感的边境局势,形成了多民族团结一心、和谐共生的政治生态。
华俄后裔是中俄民族融合的纽带。黄金的开采让中俄两个民族在额尔古纳河畔碰撞融合,并繁衍出新的人类族群——华俄后裔,成为额尔古纳开发、建设、守护的重要力量。1955年,从山东省泰安、曹县等地迁来419户回族,聚居于三河、苏沁。森林鄂温克是额尔古纳河畔的原住民族。
热情奔放的华俄后裔族群
六、拥有两个国家一类口岸
额尔古纳市有黑山头、室韦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口岸基础设施、交通条件、通关环境日益改善,是呼伦贝尔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当前,矿产开发、木材采伐、原材料进口加工、蔬菜出口是中俄通过两口岸合作的主要内容。
室韦口岸大桥
七、驻军部队多分布广
额尔古纳市驻有呼伦贝尔军分区的边防指挥旅。边防旅巡逻艇部队、边防空军雷达部队,水陆空军种齐全。边防部队驻守的千里边防线,大多是人迹罕至的莽原和深山,是边疆和平稳定的坚强柱石。
驻守在荒野和大山深处的边防连队
巡防在中俄边境上的人民解放军
在零下50度极端环境中驻守
八、军警民共建的光辉典范
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实践中,额尔古纳市党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军爱民、民拥军有着优良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曾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1994年、1997年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全区“双拥模范城”三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