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占全旗69%的苏侨全部回国后,全旗出现人口短缺。为支援边疆建设发展,国家紧急组织移民。从昭乌达盟、山东782户,近3422人,成为边疆开发建设的主力军。
苏联侨民回国工作始于1954年,苏联驻满洲里领事馆副领事费金和哈尔滨领事馆副领事卡瓦利洛夫先后来到额尔古纳旗,动员苏侨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反复动员,大部分侨民申请回国,只有少数人去了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国家。
1955年迁侨进入高潮,到1959年,共迁出3批1824户,9486人。到1964年,全旗境内侨民除伊万1户5口人外,全部迁出。
迁侨后,侨民留下的耕地和政府收购下来的大批牲畜、生产工具和房屋没有人照管、使用,留下一座座空荡荡的屯子,农牧业生产也被迫停滞。
国家和自治区,决定从昭盟、山东移民。1955年,四、五两个月期间,山东和昭乌达盟迁来786户,近4000人,并立即投入了春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