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在额尔古纳生活的俄罗斯人
额尔古纳旗成立初期,居民以苏联侨民为主。据1953年数据统计,额尔古纳旗共有外侨8686人,约占全旗总人口的70%,另有无国籍人员308人。
侨民占有相当数量的耕地和农牧产品,做好侨民的工作,对保障本旗粮食自给至关重要。
额尔古纳旗外侨分布在40余个行政村或自然屯中,在三河有一个统管全旗侨民事务的侨民会,会长叫保波罗夫。侨民会可以对侨民发号施令,摊派各种费用,派“官车”值班,并有自己的监所。旗政府成立后,侨民会接受政府管理,侨民中的一切事情都通过政府解决。
苏联驻哈尔滨、满洲里领事馆,也常派官员来做工作,让侨民安分守己,尊重中国政府的法律和政策。
1947年,占全旗总人口69%的侨民中贫富矛盾日益尖锐化、表面化。贫苦侨民受中国土改和苏联集体农庄改造的影响,自发组织起来要推翻富农当权的侨民会,建立自己的侨民组织。开始仿照苏联集体农庄的形式,以村屯为单位组成“劳动组合”。当时加入该组织的侨民达1031户、177人。在21个村屯中分别斗了69户侨民富农,并公开了“劳动组合”,到1949年11月“劳动组合”运动发展到高潮。
中共额尔古纳旗委、旗政府按照呼伦贝尔盟委与自治区党委关于“在外侨中不搞阶级斗争”的指示,抽调大批人员组成工作组,下乡平息运动。工作组宣布中国政府保护私有财产、劳动组合加入退出均有自由等政策,同时以借贷募捐方法解决了贫苦侨民群众的牲畜、种子等困难。1950年初,“劳动组合”大部分解体,仅小乌尔根屯的“劳动组合”坚持到1954年苏侨回国。
(文中图片均由剑桥大学学者埃塞尔·琳达格林博士与其丈夫奥斯卡·玛门,于1927年至1933年间在额尔古纳拍摄和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