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权争夺”苏军犯边

4-9(1)吕瑞甫.jpg吕瑞甫


1929年7月,即民国十八年。中东路事件爆发,苏联军队突袭吉拉林沿江一带村屯,造成大量兵和居民死亡,奇乾、室韦县政府撤离或溃退,沿江中国百姓大多跑返”。唯有毕拉尔河卡伦卡吕瑞甫率兵坚守达木苏,成为名垂青史的抗苏英雄。

1929年9月,苏联觊觎中国境内黄金及丰富资源,欲将其势力渗透到中国东北,因与国民党政府争夺中东铁路归属权,在中俄边境发生武装冲突。苏军沿额尔古纳河大举进攻中国,沿边卡伦兵力空虚根本无力抵抗。吉拉林一带由于人烟稀少兵源困难,沿江的卡常常为应付上级检阅临时找一些的假兵,以骗取军饷,当战争打响时这些冒牌早就跑得无影无踪。唯有毕拉尔河卡伦卡吕瑞甫却一直坚守达木苏,哨卡有一百多支枪,兵士却也只有15人。吕卡官把枪支发给俄青壮年,做好了打击侵略者的准备。

当时,边境一带的居民多数是俄侨,只有少数中国人来此经商。吕卡官哨所在“阿拉工斯”屯,有近四十户俄国侨民。1929年春,额尔古纳河水泛滥,阿拉斯克和邻近的甘木拉被淹,吕卡官的哨所连同两个屯子的七十多侨居民全部迁到大木苏,这里也有三十多户俄侨

大木苏在现室韦沿河北行25公里处,新中国成立后称平安屯,俄归国后已无人居住。

吕瑞甫是山东招远县人,体格健壮,一目斜视,当时级别为上尉连长,有文化,而且精通俄语,能读写俄文材料。此人胆略过人,经常不用翻译,也不带一兵一卒,只佩戴一只手枪,就越过额尔古纳河去俄方办理外交事务或到越界在中国境内聚居的俄人村屯收税。吕卡官家里的生活很富裕,有两个妻子,其中一个是俄国血统的女人,还有十多个孩子。他对当地的群众很好,群众也很尊重他,称他是“清官”。

9月28日凌晨,500多名苏联军人突然包围了大木苏,吕瑞甫率领兵和招募的俄勇士奋起应战,血战8小时,击毙苏军10余人,但双方兵力悬殊韩德胜、朱锡福两名兵和少数俄侨突出包围,其余全部遇难,吕卡官也不幸阵亡,时年44岁。战争中约有150名俄被俘,全部被苏军惨无人道的枪杀。随后,又丧心病狂地放火烧屯,将大木苏夷为平地。

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民国当局为了表彰吕瑞甫为国捐躯的事迹,晋升其为陆军少校,并决定为其修建纪念。由于阵亡人员的尸体大部分被烧焦,人们从有镶金牙的头骨上辨认出吕卡官的尸体,将其埋葬在大木苏屯村头,并建起了这座纪念碑。当时,碑身还镶有一块铜牌,刻着悼念吕瑞甫为国捐躯的祭文,铜牌于1977年被收入到黑龙江历史博物馆保存。


4—9(3) 吕卡官墓碑碑文.JPG

吕卡官墓碑文


ABUIABACGAAgrbyviAYonPXz_AcwgAo4sAM.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