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乾设置局旧址
为加强因采金业发展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形成的边民聚居地的行政管理,清政府开始着手在额尔古纳河中下游右岸设置县级行政机关,至民国时期已经设置了室韦、奇乾两县。
清光绪年间,时任黑龙江巡抚程德全向皇帝奏本称:“呼伦贝尔所属吉拉林一带地处边远,逼近强邻。该处金矿前为俄人占据,嗣经臣德委派千总龚泰山前往收回,藉杜外人觊覦。”应“亟宜派员设治,逐渐经营,以捍边围,而固利权。”。
1908年,即清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在现蒙兀室韦苏木所在地设吉拉林设治局,是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在预备成立新的县政府之前设置的筹备机关,主官为设治委员,权限相当于知县。
1907年,即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程德全委派候补知事卞调元带同员司前往吉拉林试办一切设治事宜,刊发关防一颗,正式命名为:“试办吉拉林设治委员之关防”,卞调元在吉拉林建筑署房十四间。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卞调元试办吉拉林设治一事得到清朝中央政府批准。同年,在奇乾设珠尔干河总卡伦。珠尔干河总卡伦,管辖范围自莫里勒克河,即莫尔道嘎河至额勒和达河口,即今恩和哈达河。由于当时奇乾地区尚未建政,其部分政权工作由总卡伦管理,如税收,治安、边防等。
吉拉林设置局的建立,是额尔古纳境内的第一个准地方政权,负责管理境内行政、边务等事宜。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清王朝覆灭,清政府在额尔古纳设置县政权的计划未能完成。
1912年,即民国初年,呼伦贝尔额鲁特总管胜福等人在沙俄驻海拉尔领事地策动下。于一月十五日攻占了海拉尔,宣布脱离黑龙江将军节制,成立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取代呼伦贝尔兵备道。呼伦直隶厅、胪膑府、吉拉林设治局皆废.仍以副都统衙门统辖呼伦贝尔地区。
1920年,旧历民国九年二月,呼伦贝尔重归黑龙江将军节制,仍设副都统衙门,同时设善后督办兼交涉员公署,拟设呼伦、胪膑、室韦三县。同年三月二十三日,吉拉林设治局升为室韦县。同时,设奇乾设治局,所在地奇乾河口,即今西口子。1921年,即民国十年,改奇乾设治局为奇乾县。
室韦县北以牛耳河为界与奇乾县相邻,东北与漠河县接壤,东连嫩江县,南以根河为界与呼伦县为邻,西隔额尔古纳河与苏俄相望。境内设有9座卡伦,分别是:四卡,库克多博卡伦;五卡,巴图尔和硕卡伦;六卡,巴雅斯胡图温都尔卡伦;七卡,胡裕尔和奇卡伦;八卡,巴彦鲁克卡伦;九卡,珠尔特依卡伦;十卡,莫里勒克卡伦;十一卡,毕拉尔河卡伦;十二卡,牛耳河卡伦。此外,辖村屯27个。
奇乾县南与室韦县为邻,正东及东北与漠河县接壤,西部、北部隔额尔古纳河与苏俄相望。境内设卡伦7座,分别是:十二卡,珠尔干河总卡伦;十三卡,温河卡伦;十四卡,长甸卡伦;十五卡,伊穆河卡伦;十六卡,奇雅河卡伦;十七卡,永安山卡伦;十八卡,额勒和哈达卡伦。此外,辖村屯和采矿区33个。
奇乾县虽为三等县,但按一等县拨款。各种机构大体齐备。除建监狱外,先后成立了商会,学校。此外,还下设省属机构,如广信公司,税务局、航运局和电报局等。
1922年,即民国十一年十月七日,奇乾县署迁驻珠尔干河,同日珠尔干河卡伦移驻奇雅河。
1929年,即民国十八年三月十五日,奉黑龙江将军电,室韦县和奇乾县改县公署为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
1929年室韦县政府成立
1929年,中东路事件爆发,奇乾、室韦县政府均撤离。1930年,即民国十九年五月,室韦县政府迁住河坞,即今苏沁屯。同年,黑龙江将军派李鸿铣为县长,恢复奇乾县,由各厅派遣官员做各科局长。
1931年,即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以后,日本大肆侵占中国领土,东北与内蒙相继沦陷,伪满洲国成立。1932年,即大同元年十二月十七日,伪满洲国民政部将胪膑、室韦、奇乾、呼伦四县划归兴安北省管辖,沿江各卡伦均废弃。
兴安北省省长凌升接收以上四县后,于1933年7月1日正式取消县治,室韦县、奇乾县均改为办事处。伪满洲政府接管奇乾县时,将原奇乾县政府的原班人马原封没动予以接收。
1933年,即大同二年七月十二日,由伪满执政溥仪颁布兴安省行政区划,将原室韦县境划为额尔克纳左翼旗,简称东额旗,旗公署设奈勒穆图,即今三河所在地;将原奇乾县境划为额尔克纳右翼旗,简称西额旗,旗公署设吉如穆图,即今奇乾所在地。直至日本侵略者投降,东西额旗建置废。
1945年8月9日,伪满政权垮台。1946年,经呼伦贝尔自治政府批准,成立了额尔古纳右翼公署,辖区范围为原民国室韦县、奇乾县全境。
新中国成立后,从1966年起额尔古纳行政区划经多次变动,直至1971年,又重新回到1946年辖区形态,并建立额尔古纳右旗,旗政府由三河镇迁至拉布大林。1979年7月1日,额尔古纳右旗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94年,撤额尔古纳右旗,设额尔古纳市。
现额尔古纳市辖区,基本上沿袭了清末以来黄金开采所形成室韦县和奇乾县的辖区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