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官员武装巡边
大规模的中俄金匪涌入额尔古纳河右岸,究其根源在于边界疏于管理和防范,以致金匪如入无人之境。清政府接受“沿江无卡,戍守不足以固门户”的教训在黄金产区增设卡伦。
呼伦贝尔边防卡伦分布图
1884年冬,在详细勘查额尔古纳河及黑龙江上游右岸地形后,“以王哈达起,至莫里勒科河等处止,计程约一千六百余里,踩定建卡地方二十处”。各卡相距八九十里,可守望相助,“王哈达卡伦起至巴尔噶来河卡伦止接连五卡,归墨尔根官兵坐放;自漠河卡伦起至额尔古纳河卡伦止接连五卡,归布特哈官兵坐放;自额勒和哈达卡伦起至莫里勒科河卡伦止接连五卡,归齐齐哈尔官兵坐放。每卡官一员,兵二十名,每年均于三月十五日接班,次年三月十五日下班。”“坐卡官兵按名发给鸟枪一杆,火药十斤、烘药一斤,火绳三盘,腰刀一把”,以实边防,缉捕私自淘金,采参、打珠等情事。
其中,自额勒和哈达卡伦起至莫里勒科河卡伦这一区域在现额尔古纳境内,分别是莫里勒克卡伦、牛耳河卡伦、温河卡伦、伊穆河卡伦、额勒和哈达卡伦,是为防止俄人越境采金而专门设立的。设立之初,由齐齐哈尔官兵坐卡,归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节制。1886年起,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开始全面接管整个额尔古纳河沿岸的边境防务。
卡伦的主要职责是:巡防、屯田、邮传、招商、征税。设卡初期,每卡设官l员,兵丁l0至20名。1732年,每卡驻兵增至30名。
屯田是为了确保军粮自给:1908年,清政府用汉兵替换蒙兵,每卡设卡兵22名,均招募农民,平时以11名巡边,以11名开垦,并招募百姓垦田殖边。
温河卡伦全体官兵
卡兵训练
卡兵垦荒
卡兵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