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像还原尼布楚条约签订现场
清康熙年间,卫拉特蒙古部噶尔丹配合沙俄入侵发兵夺取蒙古地区控制权,使本已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优势的清王朝两面受敌。为了应对逼近京城的噶尔丹,1689年康熙帝匆忙与沙皇俄国签订了割地的《中俄尼布楚条约》,额尔古纳河始为中俄界河。
清康熙年间,北方的威胁一是西北的蒙古准噶尔部,二是东北的沙皇俄国,而且准噶尔部背后有沙俄的支持,对刚刚平定三藩之乱的清王朝形成巨大威胁。
1643年起,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国家统一和平定三藩之乱,侵占了中国领土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和雅克萨等地,并在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还以此为据点,不断对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清政府虽对沙俄侵略者提出警告,但没有效果。后来,康熙帝决定出兵对沙俄进行征剿。
1685年,3000清军从瑷珲出发,水陆并进直抵雅克萨城,击溃沙俄守兵,迫使其投降。但清军撤走,沙俄军队又卷土重来,再次强占雅克萨城,还布置十几门火炮加强城防力量。半年后,2000清军再次出征雅克萨,激战过后,沙俄头目被炮轰而死,沙俄士军龟缩在城内不敢出来。沙俄向清朝政府请和,派使者到了北京,请求谈判。
康熙帝依靠武力把俄国人打到了谈判桌上,双方把谈判地点定在了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清朝代表团以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为首,沙俄的谈判代表则是陆军大将戈洛文。
在战场上失利的沙俄,为了能在谈判桌上获取更大的利益,便策动野心勃勃的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清王朝西北发动叛乱。噶尔丹为实现统治蒙古各部、割据西北的野心,于公元1688年,越过杭爱山东征喀尔喀蒙古,直逼清京师,严重威胁清王朝的安全和边疆安定。
康熙帝希望尽快解决中俄争端,开始作出让步。康熙帝指示索额图,仍然争取以尼布楚为界,如果不成,可以答应以额尔古纳河为界。
而当时清朝谈判团中的两个外国人,成为影响了谈判结果的内鬼。这两人是来华的传教士,一位中国名字叫做徐日升的葡萄牙人;一位中国名字叫做张诚的法国人。两人凭借各自的本事,很受康熙的赏识。
由于当时谈判的需要,这两人就被聘为谈判的“翻译”。在正式谈判开始后,沙俄方面通过价值不菲的貂皮、美酒,财宝拉拢了这两人。
沙俄和中国关于边界的谈判经过了多次交锋,双方僵持不下。于是沙俄大臣,再次贿赂这两人,通过这两人得知了康熙皇帝关于边界谈判的底线就是在尼布楚和雅克萨地区。
于是沙俄方面主动示好,双方的谈判得到了进展,在商讨拟定边界条约的时候,由于当时的索额图并不精通外语,外文条约的判断上就依赖这两个外国人。
外文所表达的意思和翻译成中文后所表达的意思是有一定差距的。于是在这两“内鬼”的帮助下,清朝方面一再退让领土,清朝的原本的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地区就成了沙俄领土。最终把分界线由东到西定在了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额尔古纳河一线,这也就是康熙帝的底线。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在国际法框架内,与其他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中国因此丧失了贝加尔湖以东的大片土地,为平定噶尔丹之乱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且暂时阻止了沙俄东扩的企图。
尼布楚失去了贝加尔湖以东、勒拿河以南、额尔古纳河以北、额尔必齐河以西约2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另有300万平方公里成为待议区,在大清国势衰微时,也被沙俄无条件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