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玉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曾为新中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额尔古纳资源型经济受到不断冲击。额尔古纳在不断强化自我改革调整的同时,得到了国家“较少民族”扶持政策和“兴边富民行动”的支持,全市的交通、通讯、电力等群众生活和发展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一、国民经济快速恢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旗的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力推进“林牧农”支柱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到1988年,社会总产值完成15400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151.3%,年平均递增9.7%。乡镇公路贯通,域内交通条件日益改善;林牧农业经济活力明显增强;1988年,全旗农民人均收入达1826元,比1978年的326元增长5.6倍;全旗人均储蓄632元,比1978年的35元增长18倍;全旗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3.5平方米增加到8.1平方米。
拉布大林百货大楼
二、黄金生产支持国家对外贸易
为了保护森林和黄金资源,1952年国家封闭了额尔古纳境内全部金矿。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缺少外汇储备,急需大量硬通货黄金。1986年~2006年,全市展开黄金会战,生产成品金近16万两,有力支持了国家对外贸易。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金产业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1991年,实现年产纯金11263.25两,跻身全国“万两黄金县”。
黄金生产
成品金
三、边境易货贸易打开对俄开放大门
1988年,国务院批准呼伦贝尔盟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中共额右旗委旗政府抓住机遇,克服重重困难,推进“北开南联”战略,开通了黑山头、室韦两个国家一类口岸,边境易货贸易迅猛发展,曾创下最高年份进出口总额达264.1万瑞士法郎的骄人业绩。华俄后裔在俄的亲缘关系和语言优势,在对俄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口岸通关过货;民间易货的热闹场面;跨境经贸旅游成为一时的热潮;随俄罗斯国内经济状况的好转,民间这种小额的易货贸易降温。
黑山头、室韦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剪彩仪式
室韦口岸进口木材
四、撤旗设市
边境贸易的兴起,提高了额尔古纳区位的影响力,经积极争取,由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1994年7月13日下发了《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撤销额尔古纳右旗设立额尔古纳市的批复》。
1994年8月8日,举办额尔古纳撤旗设市暨全国双拥模范城命名庆祝大会
五、乳业一枝独秀
1979年经国家轻工业部批准建设拉布大林乳品厂,原上库力乳品厂并入。至1987年,日处理鲜奶能力达140吨,居自治区同行业之首,居全国第二。拉布大林乳品厂的“梅鹿”奶粉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苏沁乳品厂产品“三花”牌速溶奶粉被国家乳品标准化质量检测中心评为特级品。
2004年,呼伦贝尔雀巢入驻,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1300吨;2014年收购鲜奶13.9万吨,发放奶资4.8亿元;建设45个规模化养殖场,推广机械化挤奶厅,奶牛存栏达7万头。呼伦贝尔雀巢成为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龙头。
2018年,宁夏塞尚乳业有限公司的股东收购呼伦贝尔雀巢有限公司部分股份,变更为呼伦贝尔塞尚雀巢有限公司,液态奶生产线投产运营。
拉布大林乳品厂
拉布大林乳品厂生产车间
先进的乳品生产设备
远销国内外的梅鹿奶粉
呼伦贝尔雀巢后整合为呼伦贝尔塞尚雀巢
六、较少民族扶持催生民俗旅游小镇
2003年、2005年,室韦村先后被列为内蒙古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试点村和重点村;2014年至2021年,国家共投入2293万元,为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民俗文化等项目39个,改善了民族乡的旅游环境,拉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2014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帮扶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聚居区工作的实施意见》([2014]20号)文件,扶持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建设了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停车场、俄罗斯民俗馆、旅游公厕,并硬化道路,并绿化、亮化环境。
恩和俄俗文化馆
俄俗推动乡村旅游
七、“兴边富民行动”惠及边陲百姓
2004年和2007年两度列入自治区兴边富民行动重点旗市,2008年被列入全国兴边富民行动重点旗市,有23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得到上级民委的资金扶持。“十二五”至今,国家及自治区累计投入少数民族扶持发展项目资金1.2734亿元,实施项目193个。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针对边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实际,先后实施了城、农电网改造工程、“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工程三大工程。至2017年底,边境地区苏木乡镇通油路率、嘎查行政村通公路率均达到100%,在呼伦贝尔市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和通信网络覆盖率均达到90%。
先后投入近3500万元,协调其它资金1200万元,在恩和等地建成多个奶牛暖舍及兽医站、奶站、机井房等配套设施,使传统畜牧业走上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转型发展之路。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恩和村和三河回族乡上护林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集约化养殖场
八、民俗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额尔古纳市抓住较少民族扶持和兴边富民行动的政策机遇,通过扶持“俄罗斯民族之家”旅游家庭、加大旅游文化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等措施,打造出“室韦魅力名镇”、恩和俄俗村等文化旅游品牌,拉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走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
2002年,抓住自治区“三少”会议和国家“兴边富民”政策机遇,市委、政府争取到国家民委240万元扶持资金,开始着力打造俄罗斯族风情游。2004年6月,正式推出“俄罗斯民族之家”旅游项目。首批扶持了室韦10户、恩和4户俄罗斯家庭,为每户提供启动资金2万元。2005年4月,室韦乡政府又筹措资金扶持了室韦5户、恩和10户家庭游,每户给予启动扶持资金1.5万元。
举办“华语诗歌双年展”、“中俄国际象棋对抗赛”及“全国魅力名镇”创建等城市营销活动,促进了额尔古纳旅游品牌的形成。额尔古纳市旅游人数呈现井喷式逐年递增,旅游业成为富民和推动乡村振兴有效措施。
2005年,时任市委书记钱瑞霞在全国十佳魅力名镇评选现场
室韦荣获“2005.CCTV全国十佳魅力名镇”荣誉
中俄国际象棋大赛在弘吉剌布蒙古大营开幕
恩和、室韦,成为俄俗旅游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