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边无防的边疆


文/邹玉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北洋军阀夺取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金矿开采权,但腐败北洋政府无心投资经营,实施破坏性开采;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关东军迅速占领整个东北。1932年,日本人便夺取了额尔古纳河沿岸金矿开采权,额尔古纳河右岸黄金资源遭受严重破坏,边陲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沙俄勾结呼伦贝尔蒙旗乱边

1911年11月,趁清王朝忙于应对辛亥革命运动,并配合外蒙古搞独立,沙俄挑动、胁迫呼伦贝尔蒙旗独立,并出兵占领吉拉林金矿。珠尔干河总卡官赵春芳收拢溃散卡兵收复吉拉林金矿,江省督抚却在俄方要求下责令赵春芳退守下游。

赵春芳收拢散落的卡兵750余人打击侵略者收复吉拉林金矿;1912年418日,沙俄驻齐齐哈尔领事照会黑龙江地方当局,要求“贵督抚转饬该军队,对吉拉林俄人生命财产须严加保护”;黑龙江省督抚命令赵春芳"率队退往下游扼要驻扎"。


图片1.png“疆立不返”壮志难酬的赵春芳


二、有兵无防的民国军制

1920年,民国政府重设沿边18座卡伦。1924,奉系军阀张作霖下属吴俊升部第三团驻防额尔古纳河沿岸,卡伦升为连建制。但军制腐败,卡官为侵吞军饷,每卡只招募10余名士兵,其余百余人招募当地青壮年冒充。

    清政府设置的沿边18卡伦中14座卡伦在今额尔古纳市境内;每卡伦编制为100多人,枪100多支,大多为冒牌卡兵,遇有上级检阅方着装持枪。


1900年珠尔干河总卡伦官兵合影.jpg

珠尔干河总卡伦全体官兵

 温河分卡全体影


三、签订屈辱的“回购矿权”协议

1917年10月,俄国对中俄两国协商开矿不满,再次出兵强占吉拉林、乌玛河等砂金产地,无心抵抗的北洋政府斥巨资“回购”金矿开采权。

1917年10月,北洋北京政府外交部致函俄使:“愿以200万卢布了结,允认照此数目偿还俄商”回购矿权。


  四、“路权争夺”苏军犯边

1929年7月,“中东铁路事件”爆发,苏联军队突袭吉拉林沿江一带村屯烧杀抢掠,驻防的北洋军阀第三团一击即溃。唯有毕拉尔河卡伦卡官吕瑞甫率卡兵坚守达木苏屯,终因寡不敌众吕瑞甫与12名卡兵英雄牺牲。

    奇乾、室韦县政府撤离,大批边民“跑返”,无数人死于深山荒野。

1929928日凌晨,苏军200余人包围袭击达木苏屯,吕瑞甫率15名士兵血战8小时,毙敌10余名,2人突围13人捐躯。


1637913537(1).png

抗俄英雄吕瑞甫

 

    五、白匪祸边

1929年9月,苏联入侵军队撤离后,北洋军阀第三团豢养的白俄匪徒流窜到额尔古纳烧杀抢掠,造成大乌留必等九个村屯毁灭,包括苏侨在内的2600多居民丧生,是当时轰动全国的“1929额尔古纳惨案”

北洋军阀第三团幻想以俄制俄,给予被苏军驱逐的白俄匪徒大量枪支弹药和物资支持。苏军进犯时白俄匪徒一击即溃,却成为边境地区20多年的遗祸。900多居民的大乌留必屯被一夜毁灭;在大乌尔根屯附近的一个山沟里,800余百姓被残杀;在自兴屯附近水簸箕,打死中国居民100多人,一位妇女被扒光挑在树尖弹射摔死,后来这条沟被称为“女人沟”。


    六、设置建置

    1908年,为加强因采金业发展而形成的边民聚居区的管理,清政府在室韦村设吉拉林设治局。1920年,民国政府将吉拉林设治局升为室韦县,1921年增设奇乾县,现额尔古纳市的地域形态正由此而来。

    吉拉林设置局是设置县制的准备机关,清王朝覆灭后民国政府接续完成县制,成立额尔古纳境内第一个地方政权——室韦县。


七、日寇强占额尔古纳黄金资源

1931年,日军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战争,1932年日寇便夺取了觊觎已久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金矿开采权。建立遍布村屯的军、警、宪、特组织,残酷压榨百姓,疯狂掠夺黄金和木材等资源。

    1932年,日本人控制的“满洲采金会社”在海拉尔成立产业公司接手德聚金厂即奇乾河金矿。德聚金厂覆盖奇乾河流域、神仙洞河流域、伊穆河流域、乌玛河流域的富集区。10余年间,日寇掠夺黄金约574000两。矿工大都是被抓捕或诱骗来的中国劳工,由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十有八九困死在金矿。


八、日军重兵严防之地

为了确保对黄金资源的控制和掠夺,日军在额尔古纳派重兵严防。将卡伦改为警察分所;驻扎日本关东军2个团;调伪兴安警备军第8团驻防黑山头;驻有以日本人为主的国境警察队和宪兵队640多人,人手一支“三八”式步枪,配备10余挺歪把子机枪。

伪满洲国将室韦奇乾两县改为伪额尔克纳左、右翼两旗;为了长期霸占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黄金资源,日寇计划在奇乾修建机场。如今,在奇乾村阿巴河北岸有座被炸掉一半的小孤山,是日寇修建机场正在施工时因苏军攻入而被迫放弃,遗留至今。


九、日军暴行

残暴的日寇对额尔古纳群众实施血腥统治,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河惨案”、太平屯惨案,及彭树升、刘学明灭门惨案;仅日本特务就杀害中国居民和苏侨300余人;强征劳工修建室韦至恩和公路,整条公路两侧处处是白骨累累。

骇人听闻的三河惨案。1938年初夏,驻三河的日本宪兵分遣队以“反满抗日”、“通苏”等罪名,逮捕中国居民和苏侨100多人,并施以酷刑,仅有数人保全性命。

日本特务机关以“反满抗日”等罪名逮捕并杀害15名太平镇百姓。太平镇刘学明、马连屯彭树升被满门灭绝。

日寇“清边”后,改修建室韦至恩和公路,仅自兴桥和三道梁子两处就死亡150余人。


十、日寇清边

1937年,日本侵略者为了抵御前苏联的“渗透”,遏制边民的“反满抗日”斗争,欲强行割断沿江居民与苏联的往来。强行将沿江38个村屯迁往恩和、自兴、苏沁等地,边民背井离乡、生活动荡、失去生计。

日军强行逼迫沿边群众离开家园,乡民扶老携幼在山林草地穿行,无避寒之所,缺少食物,途中多有倒毙。


十一、日寇对鄂温克猎民的残酷统治

1935年日军“清山”,将以游猎和饲养驯鹿为生的鄂温克猎民强行赶下山。并没收枪支、强征劳役、强行训练、压榨财物,对逃回深山的猎民予以全家处绝。日寇统治期间,53户猎民中200余人被残杀,鄂温克猎民濒临种族灭绝。


        十二、反满抗日斗争

日寇对中国矿工和边民的残酷统治,激发了边民的强烈不满和激烈的反抗。以夏尚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额尔古纳境内秘密开展活动,“反满抗日”活动此起彼伏。矿工自发的乌玛暴动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西口子暴动,是两次影响深远的抗日活动。


8-150105154540.jpg

最早把共产主义理想传播到额尔古纳河畔的夏尚志


十三、额尔古纳全境光复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清除了盘踞在奇乾、古纳、三河等地的日军,伪兴安警备军第八团等伪警武装向苏军投降被解散。1945年8月,鄂温克猎民受苏联红军委托开展密林追击勇猛剽悍的鄂温克族猎民发挥地形熟、擅长山林行军的优势,追歼从奇乾逃入深山的日寇,取得毙敌21人,而己方无一伤亡的战绩。


1.jpg三河红军烈士墓:追击日寇中牺牲的12名苏联红军,是中苏友好的历史见证。



ABUIABACGAAgrbyviAYonPXz_AcwgAo4sAM.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