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和谐戍边的楷模(代序)

4437e6581c6f1892f3e01d.jpg


文/邹玉


  额尔古纳,早期因边防而生。只有百年的形成和发展史,却堪称多民族和谐共存、共同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楷模。

清朝末期,这里还曾是蛮荒之地。因盛产黄金而履遭劫掠,开始了中俄多民族的碰撞、融合,也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侵略与反侵略、掠夺与反掠夺、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历史上,不乏有李金庸、袁大化、赵春芳、吕瑞甫等,为挽救民族危亡不畏艰险、舍生忘死的民族脊梁。但由于清王朝的腐朽、民国政府的腐败,虽有仁人志士也无法修复残破边疆。

1938年,夏尚志把共产主义的理想传播到额尔古纳河畔,燃起了“反满抗日”的不懈斗争。直至新中国成立,这里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和平。

在新中国建设时期,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强大人民军队的坚定守护,全市党政军民团结一心,各民族同舟共济,取得了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实现了边疆的繁荣稳定,用实践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额尔古纳的发展变化,是近现代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从屈辱走向强盛的历史缩影。历史的经验证明,没有强大的新中国,就没有边疆的繁荣与安宁。边疆人民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示,各民族团结一心,共筑伟大“中国梦”!


ABUIABACGAAgrbyviAYonPXz_AcwgAo4sAM.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