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开采习俗

采金人留下的神庙001_副本.jpg


清朝解除东北封禁并允许开办金矿后,额尔古纳河右岸长达千余里的范围内,星罗棋布建起了大大小小的金矿。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严酷的自然条件,长期生活在这里的采金人除了传承中原汉族的生活习俗外,也受到俄罗斯人的影响,并在与严酷自然环境抗争的采金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化与习俗。

一、采金人的春节祭神与占卜

旧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采金人面对复杂险恶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显得弱小而无助。采金人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常常把希望寄托在各类神灵身上。如:山神、土地、龙王、财神,甚至黄大仙。久而久之,祭祀、占卜等活动成为采金人工作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显著的风俗,而在中国传统的盛大节日除夕和春节,祭神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清代采金人春节祭神占卜要做三件事,一是祭祀神灵,即拜 “五道山神”和接送财神;二是观测星相、占卜新的一年哪里能出爆头,以求大家发财;三是张贴对联、年画,准备酒宴和年夜饺子。

其中,祭“五道山神”与接送财神,是头等大事。采金人在采过砂金的毛砂堆上建有五尊木制神龛,年节进行供奉,即供山神、土神、水神、路神和老把头五尊神位。其中,山神即兽王老虎,他们认为供此可保采金人在山林平安无事,不受猛兽扰害;土神即土地老,主宰多出富矿、碃道安全;水神即水神娘娘,主宰风调雨顺,水道平安;路神主宰吉凶祸福行路安全;“老把头”则主宰招财进宝,万事如意。除夕的黑夜,还要请懂阴阳风水的人观星相,看四面的山林哪面有亮光,把有亮光的那边视为有好兆头,会出爆头、有富矿,新年便要到那个方向去探矿。

  清代采金人春节祭神仪式首先是接财神。就是在三十晚上酒宴后,全金班的人一齐到事先点燃在山林边的一堆篝火旁请回财神。然后在马架子房内,摆起香案、供桌,供奉财神。供好财神后,大师傅把包好用来供神的糖馅饺子下锅、煮好供神饺子后,捞出放在金簸子里,然后由“把头”即金班长端着,全体金班人都跟在后面,打起灯笼、松明子火把一齐朝神龛走去,到了神龛前面,把糖饺子放在早已点燃香火的供案上,大家在把头的带领下,磕三次头。磕头后,把头代表全体金班人向神龛祈求保佑新年能探出富矿,每个人都能发财。接着,全体金班人再逐个地向神灵祈祷,求得个人及家人一年里吉祥如意。

除夕之夜迎送财神仪式祭神过后,大家提着灯笼,举着松明火把,从原路回到金班,进屋时,已是午夜时分,大师傅已煮好了年夜饺子,朝大家喊:“恭喜、恭喜,新年发财。”大家也向大师傅祝福。这时,大师傅喊:“端金疙瘩了”。为求吉利,采金人把年夜水饺称作金疙瘩,有象征在新的一年里采得更多的黄金,大家一起发财的寓意。因此,这顿年夜饭,饿不饿都要吃,而且一定要吃完自己的那份年夜饺子。吃完年夜饺子后,再由把头带着来到供奉财神桌前,迎请财神,即把头拿着财神尊位,大家一齐跟出来,到了篝火前,大家再跪地祈祷今年发财,在一片祈祷声中,燃放爆竹,在爆竹声中,把财神送回天庭。这样,整个除夕所要祭的“五道山神”,也就是所谓的迎送财神的仪式才算真正结束。至此,大家就可以回到地窨子房中或马架子的工棚里,自由自在地打牌、推牌九、打麻将等娱乐。

初四这天一清早,全体金班人员要在把头的带领下,一齐来到做碃的矿井里,操起各自的工具,让金锹、金镐、小推车、淘金溜槽都象征性地动一动,不干活,动完后,仍然回到金班过年。直到初六,采金人的年才算过完。这天清早,金班人要带上鞭炮,到碃上先燃放一会儿后,才开始新一年的正式劳动。

此外,外人来到采金窝棚,只要口喊“发财”,就可以坐下来吃喝,绝不会遭到白眼或阻拦。所以,采金人还有一句俗话说:“进门喊发财,包子馒头拿过来。”

二、初一十五祭山神

伪满时期,额尔古纳河沿岸的金班每月初一和十五都要敬山神爷,因而要各放假一天,因而有“挣钱不挣钱,一月两个年”的俚语。

每逢初一、十五“把头”们要包一些糖饺子,到供着“山神爷”、老把头等牌位的小庙“山神府”去上供。回来时,每人抓一个糖饺子吃,喊做“抓疙瘩”,意思是每人都能抓到“金疙瘩”。有时还要在一块大红布上写“有求必应”四个字,下有供奉人的落款,挂到“山神府”。这种挂红布的祈福活动,称作“挂红”。

在平时采金工人是不许“歇工”的,如有人歇工按情况扣金儿,一般歇工一天,扣金一个曲曲(24个多罗)。在没日没夜艰苦的劳作中,这两天的休息日显得异常珍贵,放假这两天矿上的工人都要到最近的村镇上逛一逛。

三、“老金班儿”家规

老金班儿是旧时在一起采金的合作组织,是由“把头”所带领的合伙伙计或雇佣队伍,都是清一色远离家乡为谋生活来淘金的少壮男子,自然对辛苦获得的劳动成果极为珍视,“金班儿”对产品金的管理也是十分严格甚至严酷的。

“金班儿” 经淘洗采到的砂金经统一交给领班,放在一个金袋子里,全金班的人都能看得见。吃过晚饭,班主把淘出的砂金在炭火上烤烤,去掉水份。用金戥子称重,打成一个个金包交给“字儿匠”,相当于会计,写上重量、年月日,并盖上章。金包要包成长方形的,显得厚重而扎实,让人们感觉到已经“有头绪”,也就是有了成果。每个金工不许私藏金子不交,更不许偷盗大家共同采到的金子,发现这种藏金不交和偷金的人或是乱镐打死,或是夜间绑在树上喂蚊子,或是推到废碃中处死。

分金子时是按每人出力多少来分,家里有特殊困难,经大家同意也可以给予照顾。

四、老金班儿的采金方法

据《额尔古纳政协文史资料》记载,民国时期的砂金采掘办法是:先派工人进山试采,叫做“金”。含有金的泥或,叫做“砂”,不含金的土或石头,叫做“毛”,覆盖,开采时必须先清除上边的土石,叫做“揭毛”。有的土石覆盖过厚,只好凿井取“砂”,叫做“按碃”。取得含金的砂,要放到水槽当中,引水冲洗,去砂石,这个过程叫做“拉”,剩下的重砂,才能淘出金来。当时,一个把头领十五名工人,管理一溜,一天要矿砂十多吨,可以想见当时工作的繁重。按这种生产办法,当时一吨矿砂,仅能出金三分到五分,这种落后的土法生产,至少要损失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黄金。

五、旧时采金禁忌

早期金矿设备简陋,冬季天寒地冻,为了矿主为了多出砂金,只能靠烧火煨碃、采金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并且也非常的艰苦,百分之八九十的矿工是病残的身体,有半数以上的因病不治而死亡,被埋在异乡。

旧时黄金生产有很大的风险,含金矿时有时无,采金工人时贫、时富,为求吉避凶,发财免灾,形成了许多禁忌。

例如要避免说“黄、坑、井、扔、瞎、赔、停、断、土、分、砸”等词。因为“黄”有黄了、拉到、散掉之意,名字里有黄字的要改为“金、宝”等;“坑”有上当受骗的意思,要改为“洼”;“井”因为与“净”同音,要改为“碃”;“扔”叫“飞”,扔几锹叫“飞”几下;“瞎”要说成“王”;“赔”该说“倒”。赔了说“倒了”;“停”改为“捆”,停要说成“捆住”,矿井停止作业要说成“捆碃”;“断”有金带断了,再也采不出金子的意思,要改称“生”;“土”改称“毛”,地面说成“毛皮”,土质松软叫“毛口松”,土层浅叫“毛口浅”;“分”改称“打”,分金子叫“打份金”;“砸”改称“咬”,矿井出事了,让石头砸坏了,要说“让毛皮咬了”。上碃路上不准把手臂背在后边,认为背着手走路会使矿井没有金子,还要出事故;见到老鼠不能说“耗子”,因为工人们认为老鼠和他们一样,天天打洞,取土挖沙子,彼此干的是一样的活。还有金锹不准扣放等等。

  六、旧时采金行话

采金工人在长时间的生产实践中,也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淘金专用用语言,即“行话”。有些行话一直延续至今。如:冬季采金作业的矿坑称“冬碃”;地表作业的矿坑称“明碃”;地下作业的矿坑称“暗碃”;直接引水冲淘的矿坑称“跑大毛碃”;在淘金水道旁一字摆开许多溜槽的矿坑称“大尾巴碃”;按地形自然倾斜度引水淘金的矿坑称“走水碃”;把水从低处提升上来进行淘金的矿坑称“拔水碃”;在矿井里进行作业叫“碃眼”;矿井里的台阶叫“飞台子”,底部叫“底台子”,中部叫“腰台子”;金矿采完见底叫“吊底”;除去含金沙层上面的毛皮沙石叫“搬帮”,挖掘引水淘金的水渠叫“排水道”;矿井里金子少叫“猪头不好”,有了金子叫“猪头不错”,把淘金格上的石头拨弄溜槽下面叫“打爪子”。

此外,还有:“毛”,指土层,亦称覆盖层;“沙子”,即含金矿砂;“沙台子”,揭露出的矿砂床;“跑毛”,引水将表土层冲走;“揭毛”,用马车或小推车将表土层运走;“毛沙”,淘金后余下的散沙;“毛尖”,上过流的毛沙堆;“底水道”,向外排水的水道;“上水道”,士流引用的自来水道;“吊底”,指经排水将矿砂层采到底;“毛卡底”,指不含金的砂层;“叫眼”,用簸子淘查砂中的含金量;“查头”,即探查金苗及其含量;“出头绪”,产金量较大;“出暴头”,产金量很大;“上流”,将揭毛后获得的砂石原矿倒入溜槽,用水冲掉泥土和粗砂;“清流”,将“上流”后溜槽底层剩下的含金砂取出;“吹金”,将清流获得的金砂用嘴吹去细砂和矾等杂质;“抠帮头”,在采过的碃帮处探金;“拉毛沙”,从上过流的毛沙中淘金;“扣刮子”,每一生产年度采金结束;“生格子”,未采的金矿脉;“老冻”,永冻层;“暖格子”,地下未被冻结的沙层;“暖毛”,不冻的土层或覆盖层;“按碃”,挖竖井采金;“碃眼”,采金挖的竖井;“嘎拉”,即石头,因石头与“失头”谐音,故讳称“嘎拉”;“开沟”,金矿开采;“闭沟”,金矿停止开采。

  七、民间采金俚语

  (一)“拉锹把子的”

  老砂金工人,常自称作“拉锹把子的”。拉锹把子,就是使用铁锹向高台和远处掷抛矿砂,是开采砂金工作中最重的体力劳动。有的采金工人,一辈子就干这种简单、繁重的体力活儿。新人入伙都得要亮亮“锹架子”,先到“二台子”上干上几天。“扔底锹”的要把矿砂飞上“二台子”,新入伙的要把“二台子”上的矿砂掷出2米开外指定的地点。稍微慢点,“扔底锹”的就用矿砂把台上人的脚埋上了,叫“压台子”。站在“二台子”上的人为了不被“压台子”,就得使用全身解数,把“二台子”上的矿砂抛出去,否则就要“现眼”了。一个时辰下来,满身大汗,手掌上也磨出大血泡了,这也是入伙考试的项目之一。

    (二)“马架子”

  金班在老林中住的窝棚,叫“马架子”。出外干活,没有人的时候,就掩上门在门外用木棍支上。过路的人又饥又累可以进去休息片刻。有剩的食物可以吃,但不能破坏,走时照样把门用木棍支好。如果你愿意告诉没见面的主人去向何方,可以在地上摆个小棍,摆指去向。

    (三)“猫咬了”

旧时采金人常被石块或塌方砸伤,有时碃眼被塌方埋上了,这时受伤人只能说被“猫咬了”。被埋在碃里,叫“闷碃”了,若是说“猫扑了”,那是指伤很重,忌讳说:砸了、塌了、伤了等字眼。当有人在冬天进入“马架子”窝棚,说:“外边真冷,手冻得像猫咬了似的!”人们会很生气,甚至责骂你。如果恰好在当天或近几天,金班真的出现了工伤事故。那么说这话的人就会被众人唾骂,把他当成“丧门星”。

    (四)“叫眼儿”

民间为了采金,凭老金工的经验要找金矿的矿脉倾斜和走向。那时叫“找金线”。找到金线再决定在什么地点按一个碃眼或几个碃眼。旧时方法不科学,仅凭经验总是有相当大的偶然性。

用“金碗”叫叫没有金,这叫“叫眼儿”。没有金,就是没有“眼儿”。实际上,这都是无任何理论依据、迷信的找金方法。

还有一些令人忍俊不止的规矩:如戴眼镜的不能走近接碃地点。因为“眼”被隔住了,不得好兆,见不了矿。外来人在碃口背手而立,不行,这要“背气、倒霉”。女人不许走近碃口,这是因为旧时女人的地位低下,会给淘金活动带来晦气。金矿地质比其他矿产的情况复杂得多,变化也大,凭经验找矿和决定采矿方案,总会有失误的。为了维护自己老砂金的权威,总要找点借口,也给自己找个台阶。

八、旧时采金谚语

老金工们从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的一些谚语和经验还是很可贵的。如:

“七、八、九、十,青、黄、紫、赤”,是用颜色判断金子的成色。

“沙金不吊底,白搭二多米——不把水弄干,白干。”

“泥带卡沙,金子满把抓。”

“一步三换底,隔丝不出金。”

“看后堵,观坐山,关门嘴子,迎门山”,描写的是沙里含金的地势。

“冻七不冻八——七八层纸防寒。锹镐钉丝麻——工具。烟酒肉蛋茶——生活用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