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市砂金开采历史悠久,人们在寻找砂金矿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民间流传着许多找矿谚语,清末袁大化的《漠矿录》载有许多探矿的技巧和方法,民国时期的《奇漠金矿[1]沿革纪略》记载了较为系统的传统找矿法,反应了中国古代淘金者的智慧,也成为独特的民间淘金文化。
1、 “三山四不露”
“三山”、“四不露”是对产金地山开形水势的描绘。
“三山”即“座山”、“关门山”、“迎门山”;“四不露”为“沟前不露口”“沟后不露堵”、‘沟中不露风”和“全沟不露骨”。
“座山”为河谷上游的产金山。它以高大“不露堵”和“马牙石”脉,即石英石多为特征。经验认为,有“座山”存在,在河谷中形成砂金金矿的可能性就越大。
“关山门”即河谷钳形山,又称“关门嘴子”或“迎门山”。为河谷转弯处河流的迎面山,又称“不露嘴”或“不露口”,这种地貌都是砂金成矿的有利标志。在“关门山”的上方或“迎门山”前方的河谷内,都是砂金富集的地段。
“不露风”又称“不露腰”,产砂金的河各两侧山要比较高些,“风”好似刮不出去。“不露骨”指河床底板的岩石不出露,表明河谷处于堆积阶段。
淘金者也有说出金的地方“主山坐的正,迎门山位中央,两帮夹一沟,关门嘴子守得严”,及“崴”子形地形富集黄金的说法,与上面的说法是一个道理的。“崴”字形是指,河流在两山间形成弯曲状,这种地貌方言称为“崴子”。自上游而下,分头道崴子、二道崴子等。
2、“小沟嘴大沟腿”
民间流传谚语“小沟出嘴、大沟有腿、不大不小在肚里”或称为“大沟金子出在腿上,小沟(金子)出在嘴上”。
小沟指长度在3km以下的小沟谷。“小沟出嘴”是讲要注意在小沟出口处寻找砂金矿。长度在lOkm以上时为大沟。“大沟有腿”即在较大的河谷中发现了砂金矿,那么在其上游的某些支谷里也有可能找到砂金矿。反之,如支谷有砂金矿,在主谷里也可能有砂金矿存在。不大不小(中沟)长度3~10km,主要成矿在本谷内。
淘金者的这些经验,其原理都是砂金的搬运富集既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又受水流速度的控制所致。当河流由窄变宽时,流速由大变小,比重大的金子就被沉积下来,当河流由宽变窄宽时,狭口流速加大金子就在宽处流速小处沉积下来,所以有“金子藏在窄处上和下”的规律。当河水支流和主流汇合时,支流流速骤减金子沉积在交汇处的下侧,也就是采金人讲的“小沟金子出在嘴”。而“大沟金子出在腿”则是因为主沟宽而长,水流流速在河道内是不均匀的,缓坡的一侧流速小,金子便沉积在主沟流速小的一侧。当河流受两侧地形的限制,或者河流进入中老年期后形成蛇曲,水流在河道弯曲处的外侧流速大,携带的金子就自然沉积在河流内侧。这就是“关门嘴子迎门山”处富集砂金的原理。
3、“金出阴坡”
据寒冻地区民间经验,冲积砂金矿,特别是阶地矿,多分布于河谷阴坡一侧。即东西走向的河谷,在河谷南侧谷坡的阶地上砂金矿多,而在北侧很少,对南北走向的河谷,矿金矿多分自于西侧阶地上,东侧成矿很少。
4、地表露头矿石找矿法
利用矿体,岩石露头被风化所产生的砾石或矿化有关的岩石碎块,找矿在古老岩系构造带中赋存的砂金矿床,其金矿物来源多是后期穿入到老地层内的含金石英脉和岩体,经风化剥蚀之后,脉岩或岩体的碎块被搬迁到现代河谷中,成了寻找砂金的指示物。
袁大化《漠矿录》记有“出金之地多‘马牙石’,石愈多金愈旺。亦有‘试金石’,毛皮多黑色,俗称为‘金母’”。
“马牙石”即石英碎块,一直到近代,寻找石英和蚀变岩石碎块,仍然是寻找砂金的直观方法之一。
5、利用植物生长状况找矿
在《漠矿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凡山间土厚林密、山势肥美雄峻,此肥象也。有卡头如龟膊、龟首形,产金必炸粒(金粒较大带棱角),砂也深厚。若土薄不露,林木细小,荆棘丛生,此瘦象也,若得有好卡头,则能生金”。“凡得金之润,必水旺草盛,巨叶柳如荆树者极多,绮琪松也较其它植物高大。树根以下沙或凸起高数尺者,其地产金必旺”。这和《山海经、五藏经》记载“皋涂之山其阳多黄金,众兽之山其阳多黄金,符禺之山其阳多黄金”基本是一致的。从地质角度看,山阳即山的阳坡,属风化剥蚀地形,含金岩体被风化,暴露地表含金物质受剥蚀搬运而堆积。山的阳坡,植物在堆积物上生长必然茂盛,也就是得金之涧必水旺草木盛的原因。这里的卡头,就是突兀于山坡上之岩脉(体)的露头。在矿脉(体)露头下形成的残坡积砂金矿床,金粒较大带棱角是必然的。
6、奇漠金矿“探矿七法”
民国时期,奇乾河、漠河两金矿合并后称“奇漠金矿”,他们在总结前人探矿经验和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探矿七法”,在《奇漠金矿沿革纪略》中记载“一看山势,二考水色,三验岩石,四察地气,五观坡楞,六验沟身、沟口,七验土色与土量”,并称“本此七要即可知矿苗良否”。具体分述如下:
一看山势,即知其沟可采与否。沟之两岸山峰壁立,其势雄壮,婉蜒曲折而行,自表面观之,或以为可釆,但若无结气之处,难得佳果。大儿沟中水流迅急,金量虽重,亦不能停积,其金线必被冲破.此等沟形万不可采;必其沟两岸之山,一面雄壮.一面似山非山,似岗非岗,形如馒首,山上又耸出小山,山外又附团山,层峦叠衅,或起或伏,再察两岸山头形势,是否向里合抱.抑或向外。向里可采,向外者不可采。最上者,两岸之山,均如馒首,再加以层峦叠嶂,此沟必有良矿。
二察水色,即知其沟可采与否。山势看后,复考水色,盖有沟必有河.而河水之色不一。或黄色,或白色,或青色。察水色须到沟口,若沟口河水澄清,一望到底,虽山势佳,其沟不能有佳苗。必其水面澄清,水下现出似浅红而非浅红,似浅黄而非浅黄者方佳。
三验岩石,即知矿之优劣。水色即明,须验岩石,但凡有矿之沟,均有五色石块.而色石尚有优劣之分。辨别之法,淡色者劣,浓色者优。五色石者,一石块而分五色也。在沟口验水之时觅于河底,如得此石,再考验其石之体质。其体重者,其质贵坚,其色贵浓,其形贵有棱。再将石打碎,验其石内包小针孔者,尝之以舌,其味不苦咸者即佳,或云石味以甜者方佳.其说不确。若水色佳,无色石而有黄白马牙石,青白马牙石亦可。
四察地气,即知矿之优劣。凡有良矿之沟,亦不能全沟尽是良沙,不定佳在何段。虽各段均有卡头(卡头即两山环抱如叉手形地),或上段优,下段劣,或中段优而上段平常,至下段极劣。若冒昧开采,十九失败。所以,同系一沟,往往前经某甲探采无金而弃之,继而某乙踵其武忽然暴现金苗,即其故也。欲知其优劣地点。只有察地气之法。盖有金之沟,夏秋之间每逢早晚均山地中发出一种似雾非雾,似云非云之气。每日两次,早间至红日三竿方能收清,晚间到二更后始收。其雾气将散之吋,必先归于一处收结.当家其收结之处探采之,似有把握。
五观坡楞,即知金线之沿行。坡即山下之平坡,山势下行处凸起之曰楞。若山势或如壁立,或如短墙,或伏而忽起,一起一伏,其势皆须衔接,如东西沟,南岸有坡,北岸有楞,其金线必靠北岸。盖凡有楞之处,地势必低。若有坡之处,忽又有楞,坡楞参差,其苗线之曲折即不一致,以水势不一故也。
六验沟身、沟口,即知矿之优劣。考华坡楞,再考沟身、沟口,若沟口过大,或低于沟身,其沟纵有金苗,亦不堪采。必沟口狹窄.其地势高过沟身,由沟口进行三四里,有对头湾,过此,则沟身放宽,再行五六里或三四里.又有对头湾,过此又复放宽,则无论沟身干与不平,均可采取。
七试土色、土量,即知矿之优劣。有矿之沟.不惟其上色迥异,即七量亦与他沟不同。若试其上之色与量,须去地皮深二尺五寸以下,方有把握。盖二尺以上之土,全系腐草败叶所成者也。将土挖出,详细审查,若土微现五色,粘而不散,其土内小石圆而不光,方而有棱,再试其质重,深不八九尺,必可见矿沙。若土微现五色,其质亦重,而其性松散,士中仅有小圆石,而无方石,间或有大圆石者.虽有良苗.其浮土之厚,亦在一丈五六尺,工本较巨矣。
凭经验找矿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因为砂金的形成、富集有多方面的因素。以“小沟金子出在嘴”为例,假如支、主沟交汇处下方,“嘴”处基底隆起,砂金就不会在该处富集,支沟搬迁下来的金子就汇合到主沟,成为主河谷一侧矿体的补给源之一。
[1]民国八年,即1919年,奇乾河金矿局与漠河金矿局合办,成立奇漠金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