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东北光复后,额尔古纳境内各金矿陆续来了许多采金工人,至1951年由采金者自行组织生产与销售,政府不予管理。1946年,仅西口子金矿就有700余人,到1950年增加到1000多人,有大小采金班30多个。1950年与1951年采金均达3万余两。
1952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决定封闭所有金矿区。额尔古纳旗政府派出工作组,当年完成了采金工人的转业,多数人迁到吉拉林、三河、海拉尔定居,少数人迁到漠河、黑河、牙克石等地。
1957年,额尔古纳旗重新组织黄金生产,由于黄金价格下跌和过采区生产难度大等原因,初期的黄金生产并不顺利。1957年,自治区政府投资10万元,重新组织开采吉拉林采区吉宝沟金矿,因地下水流量大无法采出富矿,1959年停产,三年采金360两。1959年6月开采西口子金矿,因买不到生产设备只能用土法生产,生产、生活困难重重,被迫于1961年9月停产。1975年,国营室韦农牧场在吉宝沟采金,半机械化生产,因资金不足,1980年下马,四年多时间共采金300余两。1981年,额尔古纳右旗组建黄金公司,组织工人50余名在吉宝沟金矿采金,因无力控制地下水,于1983年下马,三年共采金50余两。
1986年10月,额尔古纳右旗组建黄金公司,至1991年总投资3751万元,逐步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先后开采吉拉林、乌玛、达拉河、吉兴沟1号2号砂、伊里吉奇、乌龙干等金矿。1991年,实现年产纯金11263.25两,跻身全国“万两黄金县”。至1997年、1998年,额尔古纳市黄金生产达到鼎盛时期,年产成品金分别达到16028.18两和17069.17两。
1998年,额尔古纳市黄金公司从建矿时的两个矿山,发展为7个国有矿山,十几套洗选机组,有职工1400余人,采金船100余条,近万人在原始林区从事采金及相关服务的鼎盛时期。形成了“沟沟都有船,随处可见人,夜间灯火耀,处处浑水流”的景象。所谓“处处浑水流”,是由于林深树茂,有时虽然不见人,却可见小溪、河流水色浑黄,上游必有采金作业。由于这些河流均流入额尔古纳河,在夏季生产作业期间,额尔古纳河沿我国一侧的半河江水都是浑浊的。在这片广袤原始森林中,也处处透露出一些采金人的狂热和野性。
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受办理林地使用许可证、入山手续限制,1999年后额尔古纳市黄金生产走向萎缩。
1999年底,市国营乌玛、吉拉林金矿、乌龙干金矿重组,整体出售给个人,重组后分别称毛河金矿、八道卡金矿、牙克石建工局矿(西口子金矿)。同年,室韦镇采金队、五个联营金矿逐步停产。
至2003年,仅保留西口子金矿、毛河金矿、八道卡金矿三个金矿,至2006年已批矿山扫尾工作结束后,额尔古纳市境内金矿全部关闭。
自1996年黄金公司组建,至2006年全部关闭,共产成品金158 912.76两,产值4亿多元,上缴地方财政7000余万元,为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5年后,额尔古纳市黄金工作重点转向资源保护,及非“自然与生态保护区”黄金矿藏的开发。2010年,经国土资源部审批,投资1500万元建设“国家矿山公园”,公园定位为“集科普教育、观光览胜、文化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为一体的旅游区,但由于后续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建成后少有游客光顾。
2019年,额尔古纳市黄金管理部门即将迎来新一轮机构改革,10月,新组建的领导班子做出“完成黄金开采史梳理,做好黄金文化收关”的工作定位。并确立三大工作任务,一是做好黄金资源梳理,为国家做好黄金战略资源的储备;二是完成黄金文化挖掘,出版《额尔古纳黄金志》及文学性宣传图书《额尔古纳金镶边》;三是“完成额尔古纳黄金博物馆”和“额尔古纳砂金矿山公园”的文案策划,为“国家矿山公园”的盘活和黄金旅游的开展提供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