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向来被清朝统治者视为“龙兴之地”,一直实施封禁,以专享东北山川大泽等自然资源,保持东北各少数民族语言骑射等传统习俗。而这正导致了在中俄边境上我国一侧防务的缺失,让一直觊觎我国宝贵资源的俄国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对额尔古纳黄金矿藏大肆掠夺。
据史书记载,清咸丰十年,即公元1860年,俄人越过额尔古纳河,在“漠河以东、阿尔罕河、奇乾河等处,纵横二三百里”的地方盗采黄金[1]。至1885年,额尔古纳河流域有吉拉林金矿、奇乾河金矿等二十余座,小型作业点二十余处,吉拉林[2]至漠河沿线有采金者1.5万人,俄人就有9000人。仅1882年和1885年,俄人盗采黄金即达32万两,其中强行收走21.9万两。1884年,采金俄人成立“采金事务所”,谢列特金任总首领,下分5个区,统辖700多个作业组;还制定法规,征收税捐,建立武装、教堂及其他公共设施,甚至把采金区称为“热尔图加共和国”,意欲长期霸占额尔古纳黄金采区。
这一时期的黄金生产始终伴随着反沙俄势力盗采的斗争。清朝政府多次通过外交途径同沙俄政府交涉,要求俄方唤回越界盗采黄金的俄人。由于俄国政府的须臾推诿和蛮横无理,清朝政府不得不以武力讨伐。至清光绪十二年,即公元1886年,才将沙俄盗匪驱逐出境。为了防止沙俄再次入侵,巩固北部边防,爱国官吏提出“兴利实边”“以杜外人觊觎”的主张,民族采金业开始着手兴办。
清光绪十四年,即公元1889年1月14日,中国第一个“官督商办”[3]的黄金矿山漠河金矿局成立,李金镛任总办,下辖额尔古纳河下游、黑龙江上游的奇乾河、奇乾河西北沟、洛古河、漠河等4个金厂。1890年后,又陆续增加了吉拉林、乌玛河、加疙瘩、阿木毗河、瓦西里沟和观音山等金场。1890年9月14日,李金镛因苦寒侵蚀、积劳成疾去世,金矿局在继任者袁大化任职期间步入辉煌,1892年各矿采金人达8000多,1889~1899年共采黄金40余万两。
漠河金矿局是清末“洋务运动”创办的最成功的资本主义企业之一,创办者李金镛和开创金矿局空前辉煌的继任者袁大化,都是著名的清朝大员,由李鸿章亲自选任的旷世英才,在“兴利实边”、“求富以达强”的实业救国理念驱动下,历尽千辛万苦,在中国北疆人迹罕至的苦寒之地,引入当时最先进的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创办了世人瞩目的“黄金矿山”,筑起了北疆坚固的“黄金边防线”,让一直觊觎我国黄金资源的强俄十年不敢染指额尔古纳河流域金矿。“漠河金矿局”虽创办于大清国势衰微之时,然其施政、实边、治矿理念及措施,和大清末代臣子为救民族于危亡,“不避艰险”、“殚尽心力”的民族气节,对当今及后世都会有深远启迪,是额尔古纳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1]转摘自《黑龙江省志·黄金志》;
[2]吉拉林,为音译俄名,即今室韦苏木所在地。清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设吉拉林设置局,隶属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
[3]“官督商办”即由官府向商人募集资金办矿。当时由于办矿具有采金与戍边双重职能,商人只能出钱,不能参与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