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黄金志•综述》预览

【按】《综述》是《额尔古纳黄金志》开篇部分,概括介绍额尔古纳黄金资源分布、储量及开采历程。为方便阅读,在此分为“综述•引言”及各时期开采历程五个部分。关注公众号,即可系统查阅。



综述引言



额尔古纳河流域20世纪初采金人居住的简易木刻楞遗址(1991年摄) (2).jpg


额尔古纳市是中国黄金主要产区之一,额尔古纳市中俄边境线长达708公里,素有“黄金镶边”美誉。沿河中部和北部右岸黄金储量丰富,被当代地质学家称为“额尔古纳成矿带”。

“额尔古纳成矿带”分布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室韦至黑龙江上游,沿河穿越蒙兀室韦苏木、莫尔道嘎镇、奇乾乡、恩和哈达镇北部原始林区和黑龙江省漠河县西南,清时便有“金穴”之称。清朝末年,这一区域归黑龙江将军府节制,现额尔古纳市地域隶属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漠河是黑河府辖区;民国时期,现额尔古纳境设室韦县、奇乾县,仍归黑龙江将军府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节制。

额尔古纳市最早的黄金开采始于沙皇俄国的盗采,始于19世纪中叶,最早见于史端的记载是1860年俄国人在奇乾河[1]至漠河“纵横二三百里”盗采黄金。1883年至1891年,是额尔古纳河沿岸黄金盗采的高峰期,以中俄为主的大批各国淘金者涌入额尔古纳河南岸。形成吉拉林[2]、奇乾河、乌玛河等金矿、矿点四十余处,最多时有以俄国人为主的采金者达1.5万人。这一时期,额尔古纳的黄金开采也一直伴随着反侵略反盗采的斗争。

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成立了伪满洲采金株式会社,霸占了额尔古纳黄金资源,压榨中国劳工,大肆掠夺中国的黄金,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不懈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额尔古纳的黄金生产经历了1979年试生产的失败,1986年再次艰难起步,至1990年形成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并成就了全国著名的“万两黄金县”,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黄金生产企业逐步停产,北部原始林区各矿均于2006年全部停采。



[1]今恩和哈达境内奇雅河。

[2]今蒙兀室韦苏木所在地的旧时俄称。



0.jpg

分享